学历提升咨询热线

022—85194248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专升本网 > 天津专升本 > 升本动态 > 专业大纲

农学院|2022年《酒店管理》专业【管理学】考试大纲天津农学院天津专升本

发布时间:2020-11-17浏览: 编辑:hongsheng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并合理、有效的配置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

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欲望(wants):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

是一种心理现象。

稀缺性(scarcity)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生产、能

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也是有限的,这种经济资源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称为

稀缺性。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的出发点,研究单个消费

者、单个厂商、单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并通过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叠加,研究单个行

业、单个市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变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运用个

量分析方法。

(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独立的考察出发点,研究社会就业

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等全局性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总量;主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运用总量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一)实证经济学

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

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是回答事物“是

什么”的问题。

(二)规范经济学

规范分析是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规范分

析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1.实证分析总是企图摆脱和排斥价值判断,而规范分析总是与一定的价值判断相结合。

2.实证分析是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分析的命题具有客观性,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规范分析不具有客观性,没有正确

与错误之分。

二、均衡分析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相互抗衡的力量势均力敌,使体系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

再变动的状态。

12

均衡分析就是在假定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考察体系达到均衡时所出现的状

态以及实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是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所需条件的分析方法。

2.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考察经济体系或比较原有的已知条件变化后均衡状态的变化情况的

分析方法

3.动态分析是一种考察经济体系的实际发展和变化过程,分析经济体系中有关经济变量在

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分析方法。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一)需求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二)需求的表示

1.需求表:表示一种商品各种可能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2.需求曲线:描述某一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一)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消费者的偏好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5.消费者预期

6.政府的政策

(二)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表示在特定的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记作:

Qd =f(T,I,P,Pi,E,……)

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

变,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于是,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Qd =f(P) 如: Qd =1000-0.5P

三、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1.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个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在需求曲线上是指某一

点的横坐标。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

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

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2.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它是指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3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的概念

(一)供给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

某种商品的数量。

(二)供给的表示

1.供给表:描述在每一可能的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数字序列表。

2.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一)影响供给的因素

1.生产技术水平

2.商品自身的价格

3.生产要素价格

4.其他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6.其他如气候、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时间因素和新厂商的进入等也影响供给。

(二)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供给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记作:

Qs =g(A,P,Pf, Pa, Pb,……)

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供给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

变,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于是,供给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Qs =f(P) 如: Qs =-200+50P

三、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1.供给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

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化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

的变化。

第三节 市场均衡

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

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成为市场初清状态。

均衡价格的决定可用代数式表示:

Qd =f(P)

Qs =g(p)

Qd =Qs

二、市场均衡的变动

供求规律:

1.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供给可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但均衡数量的增加;反之,供给

减少可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但均衡数量减少。

2.在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和数量同时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

价格和数量同时减少。

3.当供需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4

4.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三、价格管制

1.支持价格

(1)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一产品的生产而对该产品的价格规定的

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2)应用

2.限制价格

(1)限制价格又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的市场定价过高而规定的低于市

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2)应用

第四节 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含义

弹性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对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弹性的大小用

弹性系数来表示,即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变化率之比来表示:

E=

X

YX

Y

=

Y

X

X

Y

•

对于经济变量微小的变化,弹性系数可以表示为:

E=

Y

X

dX

dY •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

程度。其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

价格的变化率

需求的变动率

需求的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2.需求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反

应程度。简单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公式为:

Q

P

P

Q

e

P

P

Q

Q

P

P

Q

Q

d

•

−=−==

中点公式:

21

21

21

21

2

2

QQ

PP

P

Q

QQ

PP

P

Q

ed

+

+

•

−= ∆

+

+

•

−= ∆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

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公式为:

Q

P

dP

dQ

ed ⋅−=

, 假定需求函数为

( )

PfQ

d =

3.需求的价格的弧弹性的五种类型:

(1)Ed = 0 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么变动,需求量不变5

(2)Ed = ∞需求弹性为无穷大,既定价格水平上需求量无限

(3)Ed = 1 需求单位弹性

(4)Ed < 1 需求缺乏弹性

(5)Ed > 1 需求富有弹性

4.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的点弹性等于 1,为单位弹性;中点以下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小于 1,

为缺乏弹性;中点以上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大于 1,为富有弹性。随着线性需求曲线上点的位

置由中点向上不断提高,需求点弹性的值不断增大,当需求曲线与纵轴相交时,其点弹性的值变

为无穷大;随着线性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由中点向下不断降低,需求点弹性的值不断减少,当需

求曲线与横轴相交时,其点弹性的值下降为零。

5.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

(1)需求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3)需求是单位弹性时,价格变化,总收益不变

(4)需求弹性为零时,总收益同比例于价格下降而减少,同比例于价格上涨而增加

(5)需求弹性无穷大时,在既定价格下,总收益可通过增加销量而无限增加

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

(1)商品的需求程度

(2)商品的可替代性

(3)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5)时间的长短

(6)其他

三、其他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收入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

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时是需求量的变化率与相应的收入变化率的比值。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

为:

Q

I

I

Q

I

QI

Q

e

m

&bull;

∆ = ∆∆

=

=

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

em 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用 I 和 &Delta;I 分别表示收入和收入的变动量,Q 和 &Delta;Q 表示需求量

与需求量的变动量。当 &Delta;Q 与 &Delta;I 微量变化时:

Q

I

dI

dQ

e

m &bull;=

 

2.需求收入弹性的三种情况

需求收入弹性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 1,即 em>1,该商品为奢侈品;

(2)需求的收入弹性在 0 与 1 之间,即 0<em<1,该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3)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 0,即 em<0,为低档商品。

3.需求收入弹性理论的应用6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

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需求的交叉弹性公式为:

e

XY=

X

Y

Y

X

Y

Y

X

x

Q

P

P

Q

P

QP

Q

&bull;

= ∆

X、Y 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商品 e

xy 表示 X 商品的需求量对 Y 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当 X 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率与 Y 的价格变化率为微量时:

e

XY =

X

Y

Y

X

Q

P

dP

dQ

&bull;

2.需求价格交叉弹性的三种情况

交叉弹性有三种情况,且交叉弹性的值不同,经济含义也不同。

(1)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即 e

xy>0,两种商品是替代品;

(2)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即 e

xy<0,两种商品是互补品;

(3)交叉弹性系数为零,即 e

xy=0,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3.需求价格交叉弹性的应用

四、供给弹性

(一)供给弹性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1.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Q

P

P

Q

P

QP

Q

e

s

&bull;

∆ = ∆

=

=

价格变动百分比

供给量变动百分比

 

供给弹性也分为供给弧弹性与供给点弹性。

2.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公式为:

QQ

PP

e

P

Q

s

21

21

+

+

&bull;

= ∆

 

3.供给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公式为:

Q

P

dP

dQ

e

s &bull;=

 

4.供给价格弹性分类

(1)供给完全无弹性,弹性系数等于 0

(2)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弹性系数趋于无穷

(3)供给缺乏弹性,弹性系数小于 1

(4)供给富有弹性,弹性系数大于 1

(5)供给为单位弹性,弹性系数等于 1

5.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考察时间的长短 7

(2)生产产品成本变化

(3)生产规模

(4)生产周期

(5)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

(6)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

第一节 效用理论概述

一、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到的满足。

二、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这是以每个人能够说出每件

商品的效用为假设前提。

2.序数效用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

来表示。

3.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而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

曲线分析方法。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mdash;&mdash;边际效用分析

一、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TU,Total Utility)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所得

到的总的满足。

2.边际效用(MU,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中所增加

的满足程度。

3.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 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Q

Q

MU TU

= ∆

)(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 &Delta;Q&rarr;0 时有:

dQ

QdTU

Q

Q

TU

MU

Q

)()(

lim

0

=

=

&rarr;∆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含义: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

其总效用在一定范围内虽然是增加的,但边际效用最终将趋向下降。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

大;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微观经济学研究边际效用为正的情况。

三、消费者均衡

1.效用论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均衡问题,即在边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用既定

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在既定收入与商品价格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

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 I 购买 n 种商品,P1、P2&middot;&middot;&middot;Pn 分别为 n 种商品的既定的价格,&lambda;

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以 X1、X2&middot;&middot;&middot;Xn 分别表示 n 种商品的数量,MU1、MU2&middot;&middot;&middot;MUn 分别 n

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则上述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8

P1X1+P2X2------+PnXn = I (3.1)

&lambda;

&bull;&bull; ==

&bull;&bull;&bull;&bull;==

P

MU

P

MU

P

MU

n

n

2

2

1

1

(3.2)

其中,(3.1)式是约束条件,(3.2)式是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P1X1+P2X2=I (3.3)

&lambda;

==

P

MU

P

MU

2

2

1

1

(3.4)

四、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为了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的愿意支付的数额和实际必须支付的数

额之间的差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mdash;&mdash;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偏好

(1)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2)偏好的假定

①偏好的完备性

②偏好的传递性

③偏好的不饱和性

二、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不同商品

组合点的轨迹。

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由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构成的坐标图,

称为无差异曲线图。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大,而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小

(2)无差异曲线图中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率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表示在保持消费者同等满足水

平和效用水平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 1 对商

品 2 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X

X

MRS

1

2

12

&minus;=

 

其中,&Delta;X1和 &Delta;X2 分别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变化量。由于 &Delta;X1和 &Delta;X2 的符号肯定是相反的,

为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取正值以便于比较,所以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边际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替代率都是该点切线斜率的负值。

当 &Delta;X1&rarr;0 时,

 

由于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

dX

dX

X

X

MRS

X

1

2

1

2

0

12

)(

lim

1

&minus;=&minus;=

&rarr;∆9

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以有:

&Delta;X1&middot;MU1 = -&Delta;X2&middot;MU2,或者

MU

MU

X

X

2

1

1

2

=&minus;

因此,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也可以表示成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即

MU

MU

MRS

2

1

12 =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

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造成边

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则是在于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几何意义上讲,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商品的边

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三、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性线或价格线 (price line)。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

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货币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的集合。

假定消费者将其全部货币收入 I 用于购买两种商品 X1、X2,X1商品的价格是 P1,X2商品的

价格是 P2,则消费者的预算线方程可表示为:

I=P1X1+P2X2

该式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 I,等于他购买商品 1 的支出与购买商品 2 的支出的总和。

预算线方程也可改写为:

P

X

P

P

X

I

2

1

2

1

2 +&minus;=

 

很清楚,(4.12)中 P

P

2

1

&minus;

为预算线的斜率, P

I

2 为预算线在纵轴的截距。

四、消费者的均衡

X

Y

D

C

A

B

I1

I3

I

2

图 消费者均衡

E10

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关系

第一,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I1 相交与 C、D 两点。这两点虽代表着一定的满足程度,但

它们并没有达到消费者支出允许的范围内所获取的最大的效用水平,因 C、D 移动到 E 点,可以

在新的、更高的满足水平上进行消费。

第二,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I3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虽然此时有较高的满足水平的存在,

但对消费者来说已经超越其财力的许可。

第三,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切于 E 点。E 点同时在预算线 AB 及无差异曲线 I2上,

意味着它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是消费者用现有的收入可以买到的,同时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水平的

满足。显然,只要 E 点沿着预算线偏离原来的位置,它所代表的满足程度都将低于 I2水平。因此,

切点 E 是在收入为一定的条件下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此时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

异曲线的斜率。

根据我们前面对无差异曲线特点的介绍,

MU

MU

dX

dX

MRS

2

1

1

2

12 =&minus;=

,因此,预算线的斜率与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意味着:

MU

MU

P

P

dX

dX

2

1

2

1

1

2

==&minus;

(3.5)

 

这就是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也可以改写为:

&lambda;

==

P

P

MU

MU

2

1

2

1

(3.6)

其中,&lambda;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于是,(3.6)式与基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3.4)

式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虽然基数效用论者和序数效用论者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以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消费

者行为,然而,二者由各自分析所得出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结论是相同的。

五、收入&mdash;&mdash;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1.收入消费曲线表示一条在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

商品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2.收入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量与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为德国统

计学家和经济学家 E.恩格尔曾专门研究过消费者的收入与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故收入需

求曲线又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3.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由于商品的性质不同,恩格尔曲线的形状也不同。一般来说高档品和大部分工业品其需求量

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因此恩格尔曲线是缓慢的向右上方倾斜;

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但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恩

格尔曲线陡峭的向左上方倾斜。

六、价格&mdash;&mdash;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

1.价格消费曲线是表示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不变时,在不同的价格下可以买到的两种商品

的各种均衡组合的轨迹。

2.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与基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特征。序数效

用论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序数效用论者的

分析同样表明:购买商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重要原因。11

第四节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使消费者的实际

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实际收入水平变化会引起效用水平的变化;一种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1.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在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需

求量的变化。

2.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

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总效应:某商品价格变化的总效应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总变动。

总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之间的关系是,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

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4.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

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低档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

数场合,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

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6.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经济学上,人们把随着价格提高需求量反而会增加的

那些低档品称为吉芬商品。由于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因此,吉芬商

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章 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第一节 企业

一、企业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购买或雇用生产要素并将之组织起来生产产品或劳务的经济组

织。目前常见的厂商组织形式有单人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

二、企业的目标

1.利润最大化

2.其他目标

(1)销售收益最大化

(2)增长最大化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与产品或劳务

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其公式:

Q=f(X1,X2&hellip;&hellip;Xn)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X1,X2&hellip;&hellip;Xn)在每一时期所能生

产的最大产量为 Q。

若以 L 表示劳动投入量,以 K 表示资本投入量,则生产函数简写为:

Q=f (L,K)

二、短期和长期

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

产者是否能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

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

数量的时间周期。12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由生产函数 Q=f(L,K)出发,假定资本投入量的固定的,用

_

K 表示,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

用 L 表示,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Q=f(L,

_

K )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

总产量 TPL(Total Product)指投入一定数量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获得的产出总量。其

公式为:TPL=f (L,

_

K )

平均产量 APL(Average Product)是指平均每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能够所生产的产量。

其公式为: APL=

L

TP (LL ) K

_

L

边际产量 MPL(Marginal Product)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其公

式为: MPL =

L

ᘐ ) K

(L

TP

_

L

∆L&rarr;0 时,MPL =

dL

)KL(dTP

_

L

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1)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随着 MPL的逐步增加,TPL以递增的速度增加;随

着 MPL的逐步减少,TPL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2)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

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

量(MP >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 AP)平均产量

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3)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即是该点对应的平均产量值;总产量曲线的点与原

点的连线和总产量曲线相切时,则该点对应的要素的平均产量最大。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在固定投入不

变时,随着一个企业所用的可变投入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增加到一定点后最终会趋于递减。

2.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有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3)边际产量递减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

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生产的三阶段

第 I 阶段:APL产量递增阶段,即 APL 从 0 增到其最大值点13

第 II 阶段: APL产量递减,但 MPL仍大于零。

第 III 阶段: APL产量继续下降, MPL为负值,TPL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第 II 阶段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

(一)定义

它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

迹。以常数 Q0 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

Q=f(K,L)= Q0

(二)特征

1.离原点越远的等到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

水平越低

2.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条等产量不相交

3.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倾斜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技术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LK),是指厂商为了保持产量

水平不变,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其公式为: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

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递减,即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

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曲线必然凸向原点。

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的适当比

例,即要素之间替代是有限的。

二、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的成本(等量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

.

K

L

LK

MP

MP

L

MRTS K

=

&minus;= ∆∆

O

B&prime;

A

&prime;

Q

A

&Prime;

APL

D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L

A

B

C

 

TP

L

C

&prime;

D &prime;14

厂商可以购买到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的组合。其公式: C=w&bull;L+r&bull;K

三、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在生产的经济区域内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生产都是可行的,但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

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组合。这个最佳组合点就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在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即 MPL/ MPK = w/r

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为:MPL/w= MPK/r

它表明:当生产者花费在各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生产要素达到最

佳组合。即在既定的产量目标下使成本最小或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使产量最大。

如果投入要素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的公式为:MP1 /P1 = MP2 /P2 =&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MPn /Pn

 

第四节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变动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规模报酬有

三种类型:

第一,规模报酬递增。若产量增长率快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

报酬递增。对于生产函数 Q=f(L,K)而言,f(&lambda;L,&lambda;K ) > &lambda;f(L,K)

第二,规模报酬固定。若产量增长率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

报酬固定。f(&lambda;L,&lambda;K )=&lambda;f(L,K)

第三,规模报酬递减。若产量增长率慢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则该称生产函数为规模

报酬递减。f(&lambda;L,&lambda;K ) < &lambda;f(L,K)。

一般来说,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

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

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得阶

段,这个阶段可能会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第五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成本的有关概念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的是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该资源用于另一最佳用途所能得到的最

高收益。

机会成本以资源用途的多样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自由流动为前提。15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1.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隐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或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自己所拥有的投入物的价值。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1.私人成本:是由他本人承担的成本。

2.社会成本:是个人活动由整个社会承担的成本。

二、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产量与生产这一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

关系。 成本函数可表示为: C=C(Q)

三、短期成本函数

短期成本函数反映了短期内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内,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相应的短期中的成本就可以

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二者之和为短期总成本。

1.短期总成本 ST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包括固定成本 STFC 和变动成本 STVC。公式为: STC=STFC+STVC

2.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不随产量水平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即为生

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3.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随产量水平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为生产一

定量的产品对可变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公式为:STVC=STVC(Q)

4.短期平均总成本(S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包括短期

平均固定成本 AFC 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AVC。公式为:SAC=STC/Q=SAFC+SAVC

5.短期平均不变成本(SAF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公式为:SAFC=STFC/Q

6.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V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公式为:SAVC =STVC/Q

7.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公式为:SMC= △ STC/ △Q;

SMC =dSTC/dQ=dSTVC/dQ

(二)短期成本曲线综合图

16

从各种成本曲线图形上看,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是

先下降而后上升的曲线,呈 U 形,边际成本曲线先后通过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

低点。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 U 形变动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各种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1. STC,STVC 与 SMC 曲线之间的关系

SMC 是 STC 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同时也是 STVC 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在 SMC 的递减

阶段,STC、STVC 以一个递减的速度在增加;在 SMC 的递增阶段,STC、STVC 以一个递增的

速度在增加。

2. STC 与 SAC 曲线之间的关系:SAC 是 STC 曲线上所有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的轨迹。

(STVC 与 SAVC 之间, TFC 与 AFC 之间均同理)

3.SMC 曲线与 AVC 曲线、 SAC 曲线之间的关系

(1)当 SMC 小于 SAVC、SAC 时, SAVC、SAC 递减;

(2)当 SMC 大于 SAVC、SAC 时, SAVC、SAC 递增;

(3)当 SMC 等于 SAVC、SAC 时, SAVC、SAC 达到最小值,即 SMC 曲线先后分别穿过

SAVC 曲线、SAC 曲线的最低点。

第六节 长期成本函数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没有固定与可变之分,长期成本中只有长期总

成本 LTC、长期平均成本 LAC、长期边际成本 LMC 三部分。

1.长期总成本 LTC:是指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LTC=LTC(Q)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特点是一条从原点开始向右上方倾斜的曲

线。表明:产量为零时,长期成本为零;随产量增加,长期总成本增加。LTC 曲线先以递减的速

度增加,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有一个拐点。

2.长期平均成本(LAC):是指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LAC=LTC/Q

 

O

C

Q

STC1

d

STC

2

STC

3

LTC

Q2

Q1

Q3

c

a

b

长期总成本曲线

e17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特点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 U 形的曲

线。表明:随产量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即随产量增加,规模收益递增,平均成本减少;而后随

产量增加,规模收益递减,平均成本增加。与短期平均成本相同。

3.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其公式为:LMC=△LTC/△Q

当△Q 趋于无穷小时,LMC=dLTC/dQ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企业收益、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结构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厂商收益就是厂商销售产品获得的全部的销售收入。厂商收益可以分别表示为总收益、平均

收益和边际收益,他们的英文简写分别为 TR、AR 和 MR。

总收益( TR &mdash;Total Revenue )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即出售产品的总卖价。 其公式为:TR(Q)=PQ

平均收益(AR &mdash;Average Revenue)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其公式为:AR(Q = TR(Q)/ Q

边际收益( MR &mdash;Marginal Revenue )指厂商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引起总收入

的变动量。其公式为: MR (Q)=&Delta;TR(Q)/&Delta;Q 或 MR(Q) = d TR(Q)/dQ

二、厂商利润与利润最大化

(一)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厂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

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成为超额利润。

(二)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根据上面对隐成本

的分析可知,正常利润是隐成本的一种组成部分)

(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Q)=MC(Q)

三、市场和市场结构

1.市场

经济学中市场是指任何一种便于买卖的制度安排。它可以是有形的买卖物品的交易场所,也

可以仅仅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把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安排。

2.市场结构

竞争与垄断格局的不同决定了市场结构的划分,如表 6-1

表 6-1 市场类型的划分与特征

市场类型 厂商数目

产品差别

对价格的控

制程度

进出一个行业

的难易程度

接近那种商

品市场

完全竞争 非常多

完全无差别

完全自由

一些农产品

如玉米,小麦

垄断竞争

很多

有差别

一定程度

比较容易

一些轻工业

品如服装

寡头

几个

有差别或无差别

较大程度

比较困难

汽车、石油

垄断

惟一

惟一的产品,且

无相近的替代品

很大程度

但常受管制

很困难,几乎不

可能

公用事业,如

水 、电18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概述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 是指市场中任何一方交易者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

即不存在交易者的个性。 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是完全非个性化的市场,市场中的每一个厂商都

认为市场价格与自身产量无关,只能一个价格水平销售产品;每个消费者都以相同的价格购买同

样的产品。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

第一,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

第二,同一行业中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同质的;

第三,投入要素可以在各行业间自由流动,即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

线。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就由这样的需求与供给决定。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收益曲线

由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水平,这表示在每一个销量上,厂商的销售价格是固定不变

的,于是我们必然会有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的结论,即必有

AR = MR = 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 AR 曲线、边际收益 MR 曲线和需求曲线 d 三条

线重叠,它们都用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如图(a)

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曲线 TR 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上升的直线。如图(b)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

无法改变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因此,在短期,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生产,通过对产

量的调整来实现 MR=SMC 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均衡的条件:MR=SMC(且 SMC 上升时)或 MR=AR=SMC=P

当厂商实现 MR=SMC 时,有可能获得利润,也有可能亏损,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在内,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可以具体表现为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即 AR=P>SAC,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如图(a)。

第二种情况: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即 AR=P=SAC,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但获得全部

的正常利润,E2 点称为盈亏相抵点。如图(b)19

第三种情况: 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 SAVC<AR=P<SAC,厂

商亏损,但继续生产。如图(c)

第四种情况: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即 AR=P=SAVC,厂商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

的临界点。其中,E4 点 AR=P=min(SAVC)称为停止营业点。如图(d)

第五种情况: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即 AR=P<SAVC, 厂商亏损,停止生产。

P

C

MR=AR=P

SAC

SMC

Q

P

C

SMC

SAC

MR=AR

Q

P

C

SMC

SAC

MR=AR

C

SMC

SAC

MR=AR

(a) (b)

Q

P

SAC

MR=AR

Q

P

SAC

MR=AR

 

Q

P

SMC

VAC

MR=AR

Q

P

SMC

VAC

M

R=AR

(c) (d)

图 6-2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各种情况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 SMC 曲线上的大于和等于 AVC 曲线最低点的部分。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

调整,来实现 MR=LMC 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原则。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对

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

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进行调整&mdash;&mdash;不再调整规模与产量

2、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mdash;&mdash;不再有企业进入或退出。

3、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条件(单个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MR=LMC=SMC=LAC=SAC,20

其中,MR=AR=P

二、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在长期,当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时,整个行业产量的变化有可能对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根据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完全竞争行业分为三类,即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一、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

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二、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

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三、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

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其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

倾斜的曲线。

第五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概论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一)完全垄断市场具备的特征

(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生产者,企业就是行业;

(2)该厂商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新厂商不能进入该市场。

在该市场,不存在丝毫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所以,

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是一

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示:垄断厂商可以用减少销售量的办法来提供市场价格,也可以用

增加销量的办法来压低市场价格。即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量来控制市场价格。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如图 7-1)

(1)平均收益曲线,由于厂商的平均收益 AR 总等于商品的价格 P 所以,垄断厂商的平均

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叠,如图 7-1(a),都是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MR 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收益曲线,由于每一销售量上的 MR 值就是相应的 TR 曲线的斜率。所以 TR 曲线是

先增后减的曲线,即:当 MR>0 时,TR 曲线的斜率为正;当 MR<0 时,TR 曲线的斜率为负;当

MR=0 时,TR 曲线达到最大值。 如图 7-1(b) 图 7-1 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21

图 7-1

3.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当 ed>1 时,有 MR>0,TR 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 TR 随销量 Q 的增加而增加。

当 ed<1 时,有 MR<0,TR 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 TR 随销量 Q 的增加而减少。

当 ed=1 时,有 MR=0,TR 曲线斜率等于零,表示厂商总收益 TR 达极大值点。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必须遵循 MR=MC 的原则。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

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 MR=SMC

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可能是亏损(亏损最小)。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在长期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垄断厂

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且 л>0.

垄断厂商之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市

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封闭的。

四、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有时会对生产成本相同的同一产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

的价格,这种情况称为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第一,垄断市场;

第二,市场可以分割;

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照每一个消费者每买进一单位的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

高价格来逐个确定每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的定价方式,又称作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

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2.二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品,每个购买相同单位商品的

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也称非线性定价。

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

的价格,条件是各个市场必须具有不同的价格弹性。三级歧视价格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

的市场上制订较高的价格,在需求弹性大的市场上制订较低的价格。22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概述

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且具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组织。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厂商数目较多;

(2)大量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产品;

(3)厂商进出市场不受限制;

(4)厂商对价格具有某种影响力。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

形状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种,它们通常被区分为 d 需求曲线和 D 需求

曲线。

厂商主观需求曲线(d):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而其它厂商价格保持不变时,厂商的销

售量随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

厂商实际需求曲线(D):是一条表示厂商变动价格时其它厂商也对价格作同样变动时,厂商

的销售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需求曲线。

d 需求曲线和 D 需求曲线的一般关系:第一,当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的

方式改变产品的价格是,整个市场价的变化会使单个垄断竞争厂商的 d 需求曲线的位置沿着 D 需

求曲线发生平移;第二,由于 d 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竞争厂商单独改变价格时所预期的产品销

售量,D 需求曲线表示每个垄断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实际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所以 d 需求

曲线和 D 需求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第三,d 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 D 需

求曲线,即前者较之后者更平坦一些。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 MR=SMC

的均衡条件的。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条件:MR=SMC。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必定存在一

个 d 需求曲线和 D 需求曲线的交点,它意味着市场的供求是相等的。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加入或退出生产集团。这意味着,

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MR 曲线、LMC

曲线与 SMC 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有 MR=LMC=SMC;d 曲线与 LAC 曲线相切于 LAC 与 SAC

曲线的切点,即有 AR=LAC=SAC,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d 需求曲线和 D 需求曲线相交,它意

味着市场的供求是相等的。

总之,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 AR=LAC=SAC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了某一行业的整个市场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

组织。

1.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1)产品可以同质的,也可以存在差别;

(2)厂商数量少;

(3)厂商对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能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寻求者;

(4)存在进入限制。23

2.寡头市场的分类

(1)按产品性质,可以为纯粹寡头垄断和差别寡头垄断。

(2)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即合作型)和独立行动的(即不合作的)

不同类型。

二、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 1838 年提出的。古诺模型通常被

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ldquo;双

寡模型&rdquo;。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 A、B 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

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 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

A、B 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

一个产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A 和 B 的均

衡产量都等于市场最大需求量的 1/3,两个厂商的总产量等于市场最大需求量的 2/3。如果该行业

有 n 个厂商,则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 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

n/n+1。

三、斯威齐模型

斯威齐模型也被称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该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 1939 年提出的

用来说明寡头市场的价格刚性的寡头垄断模型。

斯威齐模型的假定条件是:由于寡头厂商会意识到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当一个寡头厂商

提价时,其竞争对手并不提价,以保持市场份额;但是当一个寡头厂商降价时,其竞争对手也降

价,以避免市场份额减少,由此形成有特点的需求曲线&mdash;&mdash;折弯的需求曲线(突点的需求曲线),

如图所示 E 点即为弯折点。

由于需求曲线有弯折点,对应边际收益曲线也就成为间断的两段:MR1、MR2。那么当边际

成本曲线 MC 位于 FG 两点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时,厂商的最大利润所对应的产量和价格都保

持不变。也就是说当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厂商的产量和价格都是相对稳定的,总收益(价

格与产量的乘积)也是不变的。成本下降(由 MC1 下降到 MC3)而收益不变,那么利润(总收

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将增加。

综上所述,在一定条件下,寡头垄断厂商变动价格往往有弊无利,因此,寡头垄断企业一般

不轻易进行价格竞争,而是把竞争重点放在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上。

第四节 四种市场类型经济效率的比较

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完全竞争市场的经

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较低,垄断市场最低。24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第一节 要素的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是由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产生的,它是一种派生需求,又称引致需求。

1.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MR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

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MRP=MP×MR

2.边际产品价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VMP),指的是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

量的销售值。VMP=MP×P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VMP=MRP。

3.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4.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的条件(即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MRP=MFC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劳动的供给与工资率决定

1.劳动的供给

工资率提高对劳动供给的两种效应:

替代效应: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用多劳动替代闲暇。

收入效应:工资率越高,个人越有条件享受更多的娱乐,越不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

2.均衡工资率的决定

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就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该点决定了均衡工资率均衡劳

动数量。因此,均衡工资水平由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决定,且随着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而变化。

3.劳动供给曲线变化的原因

(1)非劳动收入;

(2)社会习俗;

(3)人口。

二、土地的供给与地租

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

地租:地租是指当土地供给固定式的土地的使用价格。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增长,对土地的

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地租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

几个需要区别的概念:

1.租金:固定不变资源相应的服务价格。

2.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收益。

3.经济租金:把支付给任何生产要素报酬中超过该要素生产性服务得以被供应出来所必须

加以补偿的余额。

三、资本的供给与利率确定

利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本的生产力所支付的代价。由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

第七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分析则是假定其他条件既定不变,个别地考察任一种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达

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2.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角度出发,来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种要素的

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如果经济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当经济中出现

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在内),能使所有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选择和生产者对投

入&mdash;&mdash;产出组合的组合到满足下列条件时,整个经济便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1)每一消费者都25

在既定的收入下达到了效用的最大化;(2)每一厂商都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mdash;&mdash;产出组合下

达到利润的最大化;(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即各自的供求都相等;(4)每一厂商都只能获得正

常利润,即其经济利润为零。

二、帕累托标准

在产品和投入的分配方法中,如果改变分配方法已经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前提下使

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比以前更好,这就意味着这样一种资源分配状态达到了最优状态,称作帕

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最优状态意味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优化。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称为帕累托

最优条件,简称帕累托条件。

三、一般均衡模型

(一)交换均衡

假定社会上只有两个消费者 A 和 B;只有两种商品,数量分别为 X 和 Y。则交换的一般均衡

条件为: MRSXYA= MRSXYB

交换契约线:交换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通过产品的重新分配使其他人的满足水平提高,而不使另外的人

满足水平下降

(二)生产的一般均衡

假定有两个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要素 L 和 K,生产两种产品 X 和 Y。则生产的一般均衡条

件为:MRTSLKX= MRTSLKY

产契约线:等产量曲线相切点的轨迹。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使一种产品产量增加,而另外一种产品

产量不减少。

(三)交易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交易和生产的一般均衡是指生产与交易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

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 MRPTXY= MRSXYA= MRSXYB

MRPTXY(边际产品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

四、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福利目标和判断社会福利大小的标准,用以

评判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优劣。福利经济学具有规范经济学的性质。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是指经济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的配置资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机制本身不完善等。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与低效率

垄断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缺乏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其它副作用。首先,垄断可能导致管理松

懈;其次,垄断可能导致研究与开发支出降低;再次,垄断会导致寻租,垄断厂商为了获得和维

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称为&ldquo;寻租&rdquo;活动;最后,垄断利润也被看成

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因此,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

二、反托拉斯法

美国是最早颁布反托拉斯法的国家,其中较为著名的反托拉斯法是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

邦贸易委员会法等。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对垄断的公共管制主要是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如电话、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价26

格和产量进行限制。

第二节 公共物品

物品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分。

私人物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或劳务。竞争性指如果某人已经消费

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不能再消费该物品了;排他性指只有对商品或劳务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或劳务。

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可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种。

公共物品与经济效率:第一,公共物品的非怕他性导致&ldquo;搭便车&rdquo;问题的出现;第二,公共物

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与其它任何人竞争。

第三节 外部性

一、外部性的含义和分类

1.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或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的

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被计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价格中。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

种类型。

外部经济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使其它社会经济单位无需付出代价而得到好

处的现象;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经济单位的生其他经济单位蒙受损失而未给予补偿的现象。

二、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性实际上是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差异的结果。在完全竞

争条件下,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是外部经济的,则其产量将可能小于社会最优的产量。如果某种

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超过社会最优的产量。外部性使得价格扭曲,信

息失真,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三、外部性的治理

1.征税和补贴

2.企业合并

3.规定产权

4.政府直接管制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

信息。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双方事先的一种非理性或非效率的选择

行为。

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使之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协议后,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身

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并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的行为。27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在本国领土范

围内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所有最终产

品都是按其市场价格(而不是以要素成本)乘以产量计入 GDP 的。

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 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最终产品

(final good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最终产品是和中间

产品相对而言的。GDP 不包括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mdash;&mdash;即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

3.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 是计算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 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 中。

6.GDP 核算的是一国领土范围内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以

领土为统计标准,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总和,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是一个国民概念。

如果把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减去国外公民在本国的资本

与劳务所创造的全部产值与收入定义为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记为 NFP。那么: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即,GNP=GDP+NFP;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即,GDP=GNP-NFP。

三、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引起名义 GDP 变动可能来自两个方面:(1)实际产出量的变动;(2)市场价格的变化。

1.名义 GDP 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既

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2.实际 GDP 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3.计算公式

如果以某年的价格 P0为不变价格,Pt为 t 年的价格,Qt为 t 年的最终产品数量,则:

t 年名义 GDP=&sum; QP tt t 年实际 GDP=&sum; QP t0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内生产总值 GDP +本国国外净要素收入 NFP

2.国民生产净值,简称 NNP,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

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新增加的产值。

国内生产净值 NNP=国内生产总值 GNP-折旧

3.国民收入,指狭义的国民收入,简称 N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生产要素一定

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从国民28

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间接税净额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就是狭义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NI=国民生产净值 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4.个人收入,简称 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

收入的总和。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简称 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可以由个人实际

使用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纳税。

五、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1.GDP 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

2.GDP 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3.国民收入核算不能很好的反映福利状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 GDP,是从对最产品的需求方面来衡量的,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用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 GDP 的,就是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

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这四方面支出的总和。

用支出法核算 GDP,公式为:GDP=C+I+G+(X-M)

二、收入法(或成本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收入法。这是从要素所有者出售生产要素所的收入角度,也就是从企业生

产成本角度测算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按收入法计算的 GDP,公式为:

国民总收入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一、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关系

(一)产出等于收入

从总供给角度来计算产出值:总产出=总收入

(二)产出等于支出

从总需求角度来计算产出值:总产出=总支出

二、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储蓄&mdash;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居民和厂商两个部门的经济。一方面,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

作为存货投资,因此,国民收入等于私人消费加私人投资,即 Y=消费(C)+投资(I),这是从

总需求角度来看国民收入;另一方面,从收入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成是最终产品的卖价超过工

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因此,国民收入 Y=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由于从收入的最终用途来看,

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因此,Y=消费(C)+储蓄(S),这是从总供给角度来看国民收入。

综上,可得恒等关系,C+I=Y=C+S,即 I=S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储蓄&mdash;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是指包括居民、厂商和政府部门的经济。

一方面,从支出角度看,即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品(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

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另一方面,从收入角度康,即从总供给看,总产品(Y)=29

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消费(C)+储蓄(S)+税收(T)。

因此, C+I+G=Y=C+S+T, I+G=S+T。

即:I =S+(T-G),投资等于私人部门储蓄+政府部门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和储蓄&mdash;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把本国以外的

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看作是国外部门。

一方面,从支出角度看,即从总需求看,总产出(Y)=对本国产出的消费需求+对本国产出

的投资需求+政府对本国产出的需求+国外对本国产出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X),即

Y=C+I+G+X;另一方面,从收入角度看,即从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对本国产

出的消费+储蓄+税收+进口(M),即 Y=C+S+T+M。

于是有,C+I+G+X=Y=C+S+T+M, I+G+X=S+T+M。

即 I=S+(T-G)+(M-X),投资等于私人部门储蓄+政府部门储蓄+国外部门的储蓄。

第十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 假定条件

根据凯恩斯的看法,衰退和萧条期间的问题是支出不足。这中支出决定收入、需求创造供给

的收入决定理论是建立在一些烈的基本假设前提下的,这些基本假设是:

(1)假定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不变;

(2)假定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假定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二、 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

1.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收入,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企

业和政府等部门想要有的支出。

2.非计划存货投资是指非计划或不想要有的存货投资。总需求往往不等于总产出(家庭、

企业和政府实际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即国内生产总值),因为,企业会由于他们的销售与预

期不一致而进行非计划存货投资。

3.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均衡的条件是:Y=AD

4.结论

(1)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水平

(2)均衡时非意愿存货投资为零

(3)基于非意愿存货投资的产出调整,最终能使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第二节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消费需求和储蓄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

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

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

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因此,消费函数可用方程来表示: C=C(y)

2.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是指每增加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

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即:MPC=

Y

C

∆30

对于收入微量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可表示为: MPC= dY

dC

3.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

入中比率。即:APC=

Y

C

4.凯恩斯的消费函数通常用线性的函数表示,即:C=a + bY

C 是消费,Y 是可支配收入,a 和 b 都是大于零的常数,&alpha; 是自发性消费,即收入为零时也

必须有的消费;b 边际消费倾向,即 MPC,bY 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叫做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研究国民收入理论中假定

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则储蓄函数为: S=S(Y)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是指每增加 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

储蓄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MPS=

Y

S

3.平均储蓄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APS)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储蓄在收入

中所占的比率。即:APS= Y

S

4.储蓄函数的线性表现形式: S=Y-C=Y-(a+bY)=-a+(1-b)Y

-&alpha; 是自发储蓄。(1-&beta;)是边际储蓄倾向,即收入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储蓄增加量。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二者之和等于收入,即 Y=C+S;

(2)APS 和 APC 之和恒等于 1,即 APS+APC=1;

(3)MPS 和 MPC 之和恒等于 1,即 MPS+MPC=1;

第三节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投资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假定投资是一个外生变量,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因此,投

资可表示为: I=e (e>0) I 代表投资,e 为大于零的常数。

第四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一、总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AD=C+I=a+bY+e=a+e+bY

令 a+e=

&minus;

A ,则总需求可以表示为:AD=

&minus;

A +bY

&minus;

A 是总需求中与收入水平无关的部分,称为自发总需求,bY 是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部分。

二、均衡的国民收入

在两部门经济中,计划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过程,所以:

Y=AD=C+I

C=a+bY

I=e

解得:Y= b1

ea

&minus;

+ 或 Y=

b1

A

&minus;

&minus;

均衡的国民收入并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或潜31

在的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资源(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条件等)在正

常情况下能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最大产出量。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拥有资源的数

量,而均衡收入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实际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的偏差称为产出缺口。

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之为紧缩缺口;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

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之为膨胀缺口。

第五节 乘数

一、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研究总支出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论核心组成部分

之一。所谓乘数原理,简单地说,讲的是假如一个国家增加一笔投资(以 &Delta;I 表示),那么,由此

引起的国民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以 &Delta;Y 表示),并不限于原来增加的这笔投资,而是

原来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 &Delta;Y=k&middot;&Delta;I,其中 k 称为&ldquo;投资乘数&rdquo;,(k= 1&minus; MPC

1

) ,k 之值通常是

大于 1 的正数,故有乘数(倍数)原理之称。乘数的大小取决于 MPC 的大小。或者,我们也可

以用 MPC 的相关概念,即边际储蓄倾向(MPS)。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

则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几种主要的乘数

1.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

加的倍数。

Kg=∆ Y/∆ G= 1&minus; MPC

1

二、政府税收乘数

政府税收乘数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固定税收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增

加的倍数。

Kt=∆ Y/∆T= &mdash;1&minus; MPC MPC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的转移支付乘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一单位,均衡国民收入的

增加的倍数。

Ktr=∆ Y/ ∆TR= 1&minus; MPC MPC

四、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税收和购买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

支出变动的比率。Kb=1

第十一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一、IS 曲线的前提条件产品市场的均衡.

所谓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中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各经济变量的状态。

二、IS 曲线的含义和推导

1.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变动关系的曲线。32

2.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为:

I=S 均衡条件

I=I(r)=e &ndash; dr 投资函数

s=s(y)=-a +(1-b )Y 储蓄函数

得: r=-

d

Y ea

d

b1

+

&minus; +

这就是 IS 曲线的数学方程。如果以纵轴代表利率,以横轴代表国民收入,则可以得到一条

反映利率与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该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投资与储蓄相等(I=S)

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这就是 IS 曲线。

三、IS 曲线的斜率

1.IS 曲线的斜率为负,因为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IS 方程还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

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2.IS 曲线斜率的大小

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IS 曲线平缓,则收入对利率变动敏感;反之,则相反。在两部

门经济中,IS 曲线的斜率为-

Y

d

b1

&minus; ,所以 IS 曲线的斜率取决于 b、d 的变化。

(1)在其它条件不变时,d 越大,则 Y 对 r 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敏感;

(2)在其它条件不变时,b 越大,则 Y 对 r 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敏感;

西方学者认为,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倾向 b 较为稳定,因而在决定 IS 曲线斜率大小的因

素中,主要是投资的利率弹性 d。

四、IS 曲线的移动

引起 IS 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投资需求变动。当厂商对未来的经济前景看好时,其投资支出 e 会增加,在 IS 曲线斜率

不变的条件下,IS 曲线就会平行地向右上方移动,其移动量等于自主性支出变动量乘以乘数。

2.储蓄函数变动。如果其它条件不变,而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自发性消费 &alpha; 下降,

则储蓄水平的提高,会以一定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下降。

3.政府支出的变动。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 IS 曲线的右移;紧缩的财政政策会导致 IS 曲线

的左移。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一、货币和货币供给

1.货币与银行制度

货币是能执行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及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它具有交换中介、价值标准、

延期支付标准和财富贮藏手段四个职能,其中交换中介是最重要的,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往往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综合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量指标可以大致划分如下:

(1)M0=流通中的现金,亦即通货

(2)M1=M0+活期存款33

(3)M2=M1+定期存款

(4)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外汇存款。

二、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在既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而形

成的对货币的需要。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手持货币的动机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主要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人们对

货币的需求也可分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1.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公众或厂商为应付日常规律性的购买和支付而持有的货币。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原因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收入越高,交易需求越大,即货币的

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

以 Y 代表实际国民收入,P 代表价格水平,则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Lt 可以表示为:Lt=L

t

Y)

2.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称为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各种意外事件而产生的持有

额外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事件的看法,取决人们对

未来交易的预期。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些未来的交易也大体上与收入成正比。

若用 Lp 表示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 Y 表示收入,则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可

表示为:Lp=Lp(Y)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统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 L1 表示。

L1= Lt+ Lp= L1(Y)=kY

3.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即投机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的机会

而持有的货币。投机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表现为利率的函数,即:

L2=L2(r) 或 L2=-hr 其中,h 代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4.货币总需求就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投机性货币需求之和,用 L 表示。

L=L1+L2=L1(Y)+L2(Y)=L(Y,r)=kY - hr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

1.货币市场的均衡过程

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是利率的减函数,而货币供给则是与利率无关的,由中央银行控

制的外生变量。货币市场的均衡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量共同最优的结果。

2.货币供给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货币市场具有自动趋于均衡的调节机制,利用这种机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

供给量来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

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因此,通过控制货币的供给就可以调节货币供求的均衡水平

四、LM 曲线

1.LM 曲线的含义和推导

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变动关系的曲线。货币市场均衡要求货

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 L=M。LM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L=M)时

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34

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

L=kY&mdash;hr 货币需求

M=M1+M2=

&minus;

M 货币供给

L=M 均衡条件

得到 LM 曲线的数学方程: r=

h

Y M

h

k &minus;

 

2.LM 曲线的斜率

LM 曲线的斜率为正,它表明在货币总需求等于既定货币总供给的条件下,国民收入越多,

利率水平就越高。

(1)其它条件不变,h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小,LM 曲线平缓,意味着利率较小变动,

收入较大变动;反之,则相反;

(2)其它条件不变,k 越大, LM 曲线的斜率越大,LM 曲线陡峭,意味着利率较大变动,

收入较小变动;反之,则相反。

西方学者认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k 一般变化不大,即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

因此,LM 曲线的斜率就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h。

3.影响 LM 曲线移动的因素

第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第二,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

第三,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

在影响 LM 曲线移动的诸因素中,货币供给量通常是一个较活跃的因素,政府在宏观经济调

控中往往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实现宏观经

济的调控目标。

第三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 模型

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含义

把 IS 曲线和 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像中,则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就是

实现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IS 曲线与 LM 曲线相交的交点就得到产品

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失衡

在图中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交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也就是在此

.

国民收入

IS 曲线

利率

0

LM 曲线

A

B

C

D35

时的利率 i1和国民收入 Y1上,投资等于储蓄,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任何偏离 E 点的利率和

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表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失衡

区域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区域 A

i<S 有 ESG

L<M 有 ESM

区域 B

i<S 有 ESG

L>M 有 EDM

区域 C

i>S 有 EDG

L>M 有 EDM

区域 D

i>S 有 EDG

L<M 有 ESM

三、均衡的变动

各种影响 IS 曲线与 LM 曲线位置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三大类情况:

1.如果 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右移,将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反之,

IS 曲线左移,将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均衡利率下降。

2.如果 IS 曲线不变,LM 曲线右移,将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下降;反之,

LM 曲线左移,则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均衡利率上升。

3.如果 IS 曲线和 LM 曲线同时移动,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 IS 曲线和 LM

曲线如何同时移动而定。

第十二章 总供给&mdash;&mdash;总需求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出

(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

入。它一般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中得到。用 AD

代表总需求,公式:AD=f(P)。描述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是由 IS-LM 模型决定的,所以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位置也就决定了总需求曲线

的位置,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移动也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政策通过对 IS 曲线位置的

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货币政策通过对 LM 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供给

(或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制度、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既定

不变的情况下,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工资、就业和产量36

之间案的联系推导出来的。

二、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根据边际学派等传统经济理论对总供给的分析归纳得出来的。这一模型以

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为假设基础。他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

三、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只适用于经济极端萧条的情况。

四、常规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将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的主张结合在一起。他

人在经济萧条时总供给曲线缓慢上升趋于水平,在经济繁荣时快速上升陡峭。

第三节 总需求&mdash;&mdash;总供给模型

一、AD-AS 均衡

二、几种基本的类型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

一、失业的概念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意愿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P

y

A

E0

y

A

P37

二、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任何时期,摩擦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即使实现充分就业也要有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也是经济

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代价,结构性失业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这又恰好是经

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标志。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三、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失业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它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

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其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四、失业的代价

失业意味着许多闲置的并愿意就业的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必然会引起实际产出

的增长率低于充分就业是产出的增长率。

奥肯定理:超出自然失业率 1%的失业率将产生 2%的 GDP 缺口。

第二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从不同角度可以给通过膨胀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通货膨胀的定义为:一般指物价水平持续

的、较大幅度的上涨和由此引起的货币价值的下降。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消费

价格指数。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物价上涨速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分成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

膨胀。

2.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成因可以把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

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3.根据人们是否与其到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已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4.按照对不同商品价格影响的差别可将通货膨胀类型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平衡的通货

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比例并不相同。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出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

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提高造成的通货膨胀和

利润提高造成的通货膨胀。

3.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也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4.货币主义学派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38

货币主义学派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

长。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交换方程。MV=PY

根据方程,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

货币增长速度不变且输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通货供给增

加的结果。

五、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1)认为适度的通过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

(2)认为通过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生活的人;

(2)通货膨胀引起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收入的再分配作用;

(3)通货膨胀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的本义是关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1958 年,当时在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通过整理英国 1861~1957 年近

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可表示为:

&Delta;Wt = f ( Ut )

&Delta;Wt 表示 t 时期的货币工资增长率,Ut 表示 t 时期的失业率。二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

把这样一种函数关系用曲线的形式反映出来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在图中,菲利普斯曲线自左

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表明货币工资上涨率或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高,反之亦然。

 

 

 

 

后来,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

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改造为价格平均水平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稳定的非线

性逆向变动关系。由于价格平均水平上涨率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主要指标,这样菲利普斯曲线描

述的那种关系便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通货膨

胀率高时,失业率就低。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 GDP 的增长,这里 GDP 即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又可以表

示为人均产量。

失业率39

2.经济周期是指总的经济活动水平扩张和收缩有规律的交替。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繁荣

阶段、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周期发生的愿意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将他们分成两大类,即非凯恩

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在众多的非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费不足论。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不

足。储蓄的过多和消费不足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度。

2.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不是投资太少,而是投资过多。投资过多是指生产

资本品德部门的发展超过了生产消费品部门的发展。

3.货币信用过度论。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

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投资增加,走向繁荣;反之,银行和信用货币的紧缩会导致利率的上

升,从而引起投资减少,走向衰退。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汇率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

的对比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居民之间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

的报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及官方储备。

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资本流动。官方

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有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与外国的经济来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商品与劳务的进出口

和各种转移支付的进出;二是为购买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发生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前者反映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上,或者反映在资本账户上。

二、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汇率

1.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

的相互关系;这种货币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称为名义汇率。在西方文献中,除非特殊说明,汇率往40

往指名义汇率。

2.汇率主要有两种标价方法

一种是直间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 System),它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

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标价法,一单位外币折算成的本国货币数量减少,即汇

率下降表示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升值。反之亦然。

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System),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

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标价法,一单位本国货币折算数量的增加,表示本

国货币升值或外国货币贬值。反之亦然。

(二)汇率制度

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两种。

1.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2.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

求关系自发的决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稳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他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而有意识的干预。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

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

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主

要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

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

长率。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适度增加外汇储

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工具

政府财政有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构成。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收入

包括政府税收和政府公债。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直接构成总需求;政府转移

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不直接构成总需求。41

二、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是指现代财政制度中存在的一种能够减缓经济波动的机制,即在经济过热时能够

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能够自动减轻萧条的机制。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

度实现的:(1)政府税收;(2)政府转移支付;(3)农产品的支持价格。

2.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

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要慎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

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效应

1.财政政策效应是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政府支出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

业的影响。

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促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会引起对货币需求的相应增加。在货

币供给量不变条件下,利率将上升,从而反过来抑制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增长。这种扩张性财政

政策由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当 LM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 曲线的斜

率绝对值越小,挤出效应越大;在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在某

些特殊情况,挤出效应也会有特殊的反应。在古典情况下,LM 曲线是一条垂线,增加政府支出

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会引起利率的升高,不会增国民收入,财政政策为零,挤出效应最大;在

流动性陷阱中,LM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引起利率的升高,不会抑制投资,

财政政策最大,挤出效应不存在。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中心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为了打动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中央银行通常采取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存

款准备金等政策手段实施货币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货币政策

手段。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灵活的政策手段,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政策手段。

2.法定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为了应付存款客户随时提款的需要,按照客户存款的一定比例留存的、不能贷

放出去的资金。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存款准备金率

一般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货币创

造乘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42

3.再贴现率

改变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货币

政策手段。贴现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很小。

二、货币创造

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多倍存款创造功能,这种存款创造功能产生于存款准备金大大低于存款金

额以及以活期存款形式放款的银行制度。

若 r 代表法定准备率,存款乘数 d 为: d=

r

1

三、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

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效应的大小可以用货币政策乘数来计量和反映。货币政策乘数,是指 IS 曲线位

置不变,即产品市场均衡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影响货币

乘数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反应敏感程度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敏感程度。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LS 曲线和 LM 曲线得斜率的大小。

1.在 LM 曲线斜率不变时,若 IS 曲线越平坦,一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 LM 曲线的移

动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强;

2.在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 LM 曲线移动对国

民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第三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和协调

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挤出效应

2.公众行为可能偏离财政政策目标

3.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流动偏好陷阱使货币政策失效

2.公众行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3.同样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部门产生的作用不同

4.个人储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差;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使用的政策效应


学历报名热线:022—85194248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金浩园17号底商3号智创工坊2楼恭学教育集团

网站版权Copyright © 2019-2022恭学教育所有津ICP备19008758号-3

历年真题| 考试科目| 升本院校| 升本专业|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收缩
  • 电话咨询

  • 022—85194248